![]() |
Author: 72161050 Language: zh-cn Genres: History, Society & Culture Contact email: Get it Feed URL: Get it iTunes ID: Get it |
Listen Now...
第一期元宵节
Episode 1
Thursday, 9 February, 2017
听众朋友们大家好,眼看这元宵佳节将至,全国各地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呢也是各不相同,有吃元宵、赏花灯猜灯谜;有舞龙舞狮、放烟花看烟火。 可这元宵佳节的习俗究竟是如何演变而来呢? 古语有云:“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,以昏时夜祠,到明而终,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。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。”此文献记载于《史记·乐书》,讲述的是汉朝时期盛行的一种官方礼乐活动----太一祭仪,人们通过夜祭,观星,童男童女歌颂等方式来祭祀太一神君。 这太一神君即东皇太一,出自屈原《九歌》。因汉皇室源于楚国,在当时,这太一神君是当时人们所崇拜信奉的地位最高的神祇。所以在汉朝,这元宵节是汉武帝求仙的日子。也正是在这个时期,正月十五正式成为重大的节日。 有关元宵节习俗的明确记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,主要有紫姑、蚕神、偷戏、打簇、登高、赏灯等习俗。 “煌煌闲夜灯,修修树间亮。灯随风炜烨,风与灯升降。”出自《艺文类聚》第八十卷,描写的就是晋朝时期,元宵节的盛况,由此可以看出,元宵节张灯的习俗已经出现。晋朝的贵族们将花灯挂于枝头,随风摇曳生姿,草含春而动,可谓是良辰美景。而这赏花灯的习俗到唐朝才普及到大街小巷。 唐代十分推崇佛教文化,在《大唐西域记》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舍利的记载“诸窣堵波高广妙饰,中有如来舍利,其骨舍利大如手指节,光润鲜白,皎彻中外。其肉舍利如大真珠,色带红缥。每岁至如来大神变月满之日,出示众人。此时也,或放光,或雨花。” 玄奘指出在佛教兴起的印度于十二月三十日(如来大神月满)有佛事活动,要将供养的舍利出示众人,而根据《莲花面经》中佛告阿难要以种种灯明来供养自己,据此就推断印度的摩诃菩提伽蓝有燃灯活动,玄奘的注释中也说印度的十二月三十日相当于唐朝的正月十五日,说明唐朝在正月十五日燃灯受佛教的影响。 “火树银花合,星桥铁锁开;灯树千光照,明月逐人来。” 火树银花,正是当时燃灯的实际描绘。当时的花灯叫“灯轮”、“灯树”,是一轮一轮的灯盏,越往上越窄,所以叫“火树银花”。 我们再往下看,到了宋朝,庆祝元宵节更是达到了万人空巷的景况。《东京梦华录》中有记载“正月十五日元宵,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,开封府绞缚山棚,立木正对宣德楼,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。奇术异能,歌舞百戏,鳞鳞相切,乐声嘈杂十余里,击丸蹴踘,踏索上竿。”说明汴京御街两廊有各式各样的才艺表演。近门亦有内等子班直排立。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,乐人时引万姓山呼。”戏剧、歌舞表演更是人声鼎沸。由此可以看出,燃灯、赏灯,祭祀祈福活动依然是庆祝元宵节的活动之一。称得上是万街千巷,尽皆繁盛浩闹。 此外,宋诗人周必大《元宵煮浮圆子,前辈似未曾赋,坐间成四韵》写道: 今夕是何夕,团圆事事同。 汤官寻旧味,灶婢诧新功。 星烂乌云里,珠浮浊水中。 岁时编杂咏,附此说家风。 诗中的“团圆事事同”,似是在说元宵夜里月是圆的、圆子是圆的、人是团聚的等意思。诗中描写的水煮圆子的情况,很像今天的水煮元宵的情况。圆子浮在水里,像珠子一样翻滚,盛在碗里又白白的、圆圆的,很像天上的月亮,这可能也就是后来圆子又称“汤圆”的原因。 而到金贞元年已有元夕之庆,元宵节习俗开始为北方民族所接受,大大的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融合。在元代曾瑞的杂剧《留鞋记》(《录鬼簿》作《佳人才子误元宵》)中描写了卖胭脂女子与秀才的爱情故事,他们的约会就在热闹的元宵节里发生、发展。因此。元宵节也被后人认为是当时的“情人节”。 明清时期庆祝元宵节的时长和规模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。 清代的元宵灯市依旧热闹,并且在当时称元宵节为“灯节”。清代元宵灯会虽然从规模上不及前朝宏阔,但其灯具品类更多,灯会设计更精巧,元宵张灯习俗也更为丰富多彩。清代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:“海鳌云凤巧玲珑,归德门明列彩屏,市火蛮宾余物力,长年羊德复仙灵。月能彻夜春光满,人似探花马未停;是说瀛洲双客到,书窗更有万灯青。”描述了元宵节灯饰精美,灯会繁盛、热闹的景况。 纵观时间脉络,正月十五元宵节,在汉时期形成,唐宋期间有了明显的发展,金元时期为北方民族所接受,得到进一步发展,到明清时期则成为新年期间相当重要的节日,一直演变到今天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元宵节。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分割线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好啦,从汉到清简要讲述了元宵节的演变过程,想必大家都已经乏了,最后,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元宵节由来的有趣传说: 据说在汉武帝时期,有名善良又很有风趣的大臣叫东方朔。一年腊月,连着下了好几天的大雪,有一天东方朔兴致勃勃的跑去花园想要摘梅花献给武帝,突然看到一个妙龄女子在井边哭,准备投井自尽,东方朔赶紧上前拦住这位女子,并问其为何要自杀。原来这是一个进宫多年,却没有回家见过家人的宫女元宵。因为极其想念家人,又想到以后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而极度伤心,所以想要一死解千愁。东方朔听后非常同情宫女,并且答应宫女他会帮助她实现与家人见面的愿望。 一天,东方朔去街头摆摊占卜。来向他求卦的人特别多,但奇怪的是每个人求到的卦都写着“正月十六火焚身”的签语。看到这签语的百姓万分担忧,东方朔就说:“正月十三日的傍晚,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奉命火烧长安,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,你们把它传给圣上吧,让他想想办法。”说完,扔下一张红帖就走了。 在汉武帝看到百姓那里传来上面写着:“长安在劫,火焚帝阙,十五天火,焰红宵夜”,的贴时急急忙忙的把东方朔叫来,问他这该怎么办。东方朔看了一下贴,假装率有所思的说:“听说火神君喜欢吃汤圆,宫女元宵不是常给你做汤圆吗?十五晚上就让元宵做好汤圆。并且传令让每家每户都做好汤圆供奉火神君。另外还要在长安城内点灯、放鞭炮、放烟火,像是火烧了整个长安城,这样玉帝就以为真的火烧了长安。 到了正月十五日那天,长安城张灯结彩,百姓进城观看灯火,十分热闹。宫女元宵的父母也进城看灯。他们看到大宫灯上写着:“元宵”,便兴奋得大叫:“元宵!元宵!” 元宵听到喊声,终于和家人团聚。 一夜过后,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。汉武帝便下令说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长安城都张灯放烟火,每家每户都做汤圆供奉火神君。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,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,这天叫做元宵节。 感谢大家的收听小二电台,祝愿:日圆,月圆,圆圆如意!元宵节快乐!